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其他小說>越滄海> 142.第142章 劍拔弩張

142.第142章 劍拔弩張

  歷史上,在兩年之後的周世宗顯德二年,後周大軍南下淮南的時候,吳越軍也曾由丞相吳程、將領孫顯忠等人率兵接應後周、與南唐軍在蘇州-常州之間大戰了一場。但是因為歷史同期的時候,無錫、江陰一線依然是在南唐手中,吳越軍的進攻缺乏地利,水師被江陰要隘扼制、無法迂迴敵後,因此頓兵老師、終於被常州都虞侯柴克宏所擊敗。 

  那一場戰役,南唐軍總兵力不過兩萬多人,而柴克宏親率的嫡系兵馬,不過七八千之數。這這也可以看出,南唐軍如果在沒有指揮系統高層的掣肘情況下,戰力也是不輸於吳越軍的。而之所以後晉、後漢年間吳越軍與南唐軍的多次交手都是吳越獲勝、而到了後周朝南唐卻扳回一些頹勢,這除了要從軍隊的紙面戰力上解釋之外,更要看到一個問題—— 

  李璟在位的早期,之所以南唐軍多作戰不力,主要是因為南唐立國不久,李家掌權的權威還沒有深入人心,所以對武臣的防範非常嚴重,動輒以不知兵的文官挂帥或充任監軍。而到了李璟朝的後期,君主的威信慢慢上來之後,用兵時對武將的掣肘也就少了。 

  當然,具體到柴克宏這個人身上。歷史上柴克宏之所以能夠取勝,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柴克宏這個人非常膽大妄為、遠甚於常人。對於「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的利用,也非常到位。甚至於樞密院派出使者召集他退兵的時候,他不僅沒有像岳飛接到12道金牌時候那樣唯唯諾諾的直接束手退兵,而是堅持己見斬了樞密院派來的使者、繼續堅持進兵奇襲,擊破了圍困常州的吳越軍。 

  當然了,這些都是平行時空的后話了,如今說這些,毫無意義。 

  現在錢惟昱要面對的南唐軍,比歷史同期那一場大戰,多了整整四倍——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歷史同期那場戰役,吳越軍是去撿拾勝利果實的,不是去硬碰硬的,南唐大軍,基本上十有八九被淮北南下的後周李重進吸引了,劉仁瞻等大將在淮南和後周軍打死打活的,江表之地的南唐軍自然空虛了。 

  而現在,李重進正在寒冬臘月地休兵養民、等待開春呢,錢惟昱比規劃提前了幾個月出兵,自然是把自己的角色從撿皮夾的DPS,變成了剛正面的哀木涕了。這一變化理所當然的會導致錢惟昱所率領的吳越軍拉到更多的仇恨值、就如同一個跑進黑石塔上龍蛋區里開群嘲的「火車王」差不多。 

  …… 

  敵我強弱的明顯變化,自然會導致李弘冀的打法也變得略微激進一些。吳越游騎四齣騷擾、燒殺的當口;李弘冀自然也命柴克宏、朱匡業二將分兵進逼無錫、江陰一線,壓迫吳越軍的騷擾範圍。 

  不過,南唐一方,在地利方面,卻有一個明顯的劣勢。那就是吳越人趁著此前幾年兩國和平時候挖掘的運河——東圩河。這條河,以及其背後的配套工事,讓吳越軍的游騎可以輕鬆進入南唐的常州地界燒殺搶掠,但南唐一方在突破之前,卻只能千日防賊,無法主動越境追擊。 

  東圩河只不過是一條六到八丈寬的人工小運河,全長不過八十多里。如果時間倒推個五年,這條小河是不存在的。而四年前吳越軍在蘇州戰役中反攻無錫、江陰二縣得手之後,才開始在這裡挖了這條河,以從無錫這邊直接連同太湖和長江。與此同時,在和平年代,這條河渠的開掘也可以進一步改善無錫、江陰二縣農田的灌溉。 

  在運河最南端的無錫城南渲口鎮和最北面江陰黃山要塞東側,分別建有連通長江和太湖的船閘,因為太湖水位和江陰附近的長江江面水位是有那麼一兩米的落差的。這個水閘不僅可以利於船舶通行,還可以讓長江水和太湖水位互相調蓄、在旱季保持太湖水位、澤及沿湖各縣。 

  眾所周知,因為自五代以來,太湖上的水師一直是吳越強、南唐弱;所以太湖流域的水利工程開發,肯定是以吳越一方佔據優勢的。首先吳越佔據的太湖沿岸土地州縣更多,疏浚太湖、開挖灌溉引渠對吳越國的得利也更多;其次吳越有專門的撩淺軍這支工程兵部隊,幾十年建設下來也更專業。 

  在吳越和南唐相對和平的時候,南唐一方對於吳越疏浚太湖還是持有樂見其成的態度的——雖然你吳越在疏浚太湖過程中得利更多;但是溧陽、宜興、廣德等太湖西岸、南唐治下的縣城,也多少可以從太湖的治理中得利不是?本著蚊子腿再小也是肉、而且前期投資南唐一方什麼都不用出,只要無本生意坐享其利,那麼這個利小一點也總比沒有好。 

  如今,和平年代的國策,在此刻自然是不得不付出一些小小的代價的。這條六到八丈寬的小河,雖然其寬度僅容兩條沙船對向并行,但是河東岸的防禦工事卻是不少。 

  當初吳越人挖運河的時候,直接就把挖出來的泥土在河東岸堆高了河岸,並且抽出約摸一半的施工土方量直接築成一道長塹、兩層土牆,形成了一道夾城的工事。 

  夾城這種工事在五代時候還是比較常見的,主要是攻守城戰役中。在一些存糧充足、防禦堅固的城池戰役時,攻方有時候需要長時間圍城。為了防止守城一方九虛一實的出城偷襲反擊,並且兼顧防備城外援軍的目的,攻城一方就有可能在城池外面再修兩道簡易的城牆,第一道牆對著被圍的城池,第二道牆對著外面。這樣就能起到防止偷襲、長期圍城的目的,攻城部隊以及持久戰所需的輜重糧秣,都可以囤積在兩道城牆之間。 

  在廣順二年之前,五代中就已經有兩次非常著名的修築夾城的戰例了——第一次是梁唐興替的年代,朱溫北伐李存勖,梁軍以夾城長圍叛變的潞州;而第二次同類戰例則就在四年之前,當初還沒篡位當皇帝的郭威,以後漢重將的身份,從鄴城出師,討伐舉旗反漢的李守貞。所以這種工事對於如今交戰的唐、越兩軍來說,都是不陌生的。 

  另外,在修築河岸的時候,這個年代講究一些的工程——比如江南河運河,或者是錢塘江海塘,還要用巨石砌個河沿,以免水流的沖刷使水土迅速流失、淤積。而東圩河卻沒有用這些河沿修築的方法,而是在當初施工的時候削尖了一些新鮮、易存活的桑木、榆木樁子,****在河堤的土裡面。 

  因為這些木樁在低濕之地很容易扦插存活,自然可以達到類似於鞏固堤岸、保持水土的效果。同時削尖密植的樁子也會形成類似於陷坑裡面的哭竹槍效果,制約敵兵渡河的範圍。 

  最後,利用當初挖運河挖出來的剩餘土方,吳越軍此前數年還把從無錫至江陰的東圩河東岸的南閘鎮、塗鎮、青陽鎮三處沿河鎮子修了土牆、敵樓、加固了工事。每處鎮城相距不過20里,在這三鎮附近的河岸東部沒有部署尖樁河沿,以便於吳越人自己需要渡河。而南唐軍如果想要渡河登岸方便,也就被限制在了這幾個登陸點的範圍之內。 

  …… 

  臘月十八這天,柴克宏和朱匡業各自領了南唐寧****節鎮下屬水陸軍兵兩萬人,分別自常州、溧陽東出沿著東圩河展開兵力,初步選擇了南閘鎮和青陽鎮兩處渡河缺口,準備先行破壞吳越軍此前修築運河附帶構築的沿河防線。 

  在他們對面,從無錫城到江陰,總計吳越軍兵力應該都不滿三萬人,所以南唐一方初步調動那麼多兵力也都是盡夠的了。人馬再多的話,在這些先鋒戰役中也施展不開。何況寒冬臘月的,江南的天氣也降到了零度上下,積水都已經開始出現浮冰。這種天氣下,把大軍都堆在野外也是一種老師疲兵的拙劣手段,根據需求逐次投入兵力才是王道。 

  當然,普通士兵的戰略眼光和認識定然都是不高的。對於李弘冀也柴克宏臘月出兵的決策,南唐軍中普通士卒怨言者甚眾。柴克宏也只有低調地向麾下各個偏廂都指揮使、指揮使、虞侯們解釋,讓他們逐級向下傳達非寒冬出兵不可的理由。 

  約摸過了一兩日,南唐軍也在東圩河西岸面對南閘鎮、青陽鎮一帶的地方立起了營寨、修築了一些攻城器械,以及浮橋木筏的半成品。而到了這個時候,經過內部宣傳,南唐軍基層好歹都明白了這個道理——雖然寒冬出兵不是什麼明智的抉擇,但是他們也正是靠著如今的天氣、導致淮北的汴河、永濟渠部分封凍、北朝轉運不濟無法出兵南下。所以,南唐唯有抓住這個氣候不利的季節出兵,才能打出時間差、實現把吳越軍和後周軍分而治之的效果。 

  在南唐軍的忙碌之中,大戰前的準備基本完成了,眼看著天色漸暗,又一個晝短夜長的冬日即將過去,柴克宏與朱匡業合計了一番,柴克宏建議道:「朱都帥,來日你我兩軍便三更造飯,令士卒飽餐,隨後四更進兵渡河吧。好歹,先突破這幾處土城,再談其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