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夏楊玉環 十五神異 十六太平
十五 神異
“則天皇後本來神異。說凡則天皇後曾於之地,建廟者,禱之無不靈異(《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澤寺唐則天皇後武氏新廟記,即廣政碑,碑現存四川廣元市皇澤寺》“□□維□作聖眾時奄有於帝圖不測謂神終古是存於廟食□能以複子而明辟即唐 天後武氏其人也事具實錄此不備書貞觀時父士彠為都督於是 後焉寺內之廟不知所刱之因古老莫傳圖經罕記若乃地分綿□ □蒙之靈宮管境所依禱祈必驗……以水旱災濔之事為軍民祈禱於 天後之廟者無不響應……廣政二十二年歲在己未九月六日記)。凡皆有驗。大約神母(神母,即則天皇後,武曌)之出,有卓異焉。非常理可度之者。”
“又說則天皇後最愛改元及官稱,武周朝改元、官稱之頻,前無有者。”
“此倒確為之實。武周一朝,改元、官稱之頻,無其右者。”
“則天皇後複有《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吾亦經讀過。”
“原來玉娘(即楊玉環)亦讀過則天皇後之《開經偈》。則天皇後以母楊氏信持佛法,其自(即武曌)又曾於尼寺多時。也算與佛有緣了。”
“當載太平公主父天皇大帝、母則天皇後、兄中宗、兄睿宗皇帝皆登帝位,太平公主一生榮顯,貴盛無比。至景雲二年(公元711年),雲太平公主有奪宗之計,言請公主就東都,出寧王已下為刺史,以息人心者。後睿宗皇帝以“朕更無兄弟,唯有太平一妹,朝夕欲得相見。豈可遠置東都!卿等勿言,餘並依卿所奏。”太平公主聞,大怒。今上(即唐玄宗)大懼,乃奏崇、璟離間骨肉,請加罪黜,崇、璟俱貶(《資治通鑒 卷二百一十 唐紀二十六》璟與姚元之密言於上曰:“宋王陛下之元子,豳王高宗之長孫,太平公主交構其間,將使東宮不安。請出宋王及豳王皆為刺史,罷岐、薛二王左、右羽林,使為左、右率以事太子。太平公主請與武攸暨皆於東都安置。”上曰:“朕更無兄弟,惟太平一妹,豈可遠置東都!諸王惟卿所處。”………太平公主聞姚元之、宋璟之謀,大怒,以讓太子。太子懼,奏元之、璟離間姑、兄,請從極法。甲申,貶元之為申州刺史,璟為楚州刺史)。豈太平公主真有奪宗之計耶?”
“玉娘(即楊玉環),實在太平公主無有奪宗之計。若有,則天朝即請為皇太女矣。母傳女,本亦一道。太平公主曾不以為之。豈武周則天皇後朝不為,睿宗皇帝朝為之?是太平公主一生皆貴盛無比,諸人深忌之。阿爺(即唐玄宗),此事麽——”壽王及此,不覺語有凝滯。
壽王妃(即楊玉環)聞,亦看了眼遠處靜立之侍兒。低語道:
“傳太平公主曾欲廢立起兵者。致為陛下所傾。究底之為何也?”
“太平公主未有廢立起兵事也。若言太平公主曾欲廢立起兵,其將立者何?曾無人言將為立者也?以實無欲廢立事。至於其之後,這個——”
“太平公主既無奪宗之計,以其朝中之勢,何竟蒙難?況睿宗皇帝尚在,何不得救呢?”
“玉娘(即楊玉環)。太平公主時已知將難,以其朝中之勢,一旦起變,方登帝位之阿爺(即唐玄宗)亦自難免。隻睿宗皇帝時亦宮中。若為變,自要殺侄,且立新帝。若此,太平公主之兄,睿宗皇帝將何以之?太平公主遇此兩難,遂以暫避。待之睿宗皇帝。以睿宗皇帝出,自然為解。睿宗皇帝時亦聞變,登承天門樓,又為所禁,誥曰“自今軍國政刑,一皆取皇帝處分。朕方無為養誌,以遂素心。”誥之同日,徙居百福殿,不得複出。(《資治通鑒 卷二百一十 唐紀二十六》(開元元年,公元713年,七月)乙醜,上皇誥:“自今軍國政刑,一皆取皇帝處分。朕方無為養誌,以遂素心。”是日,徙居百福殿)形同為禁。太平公主遂亦蒙難矣。”壽王言此,音愈低矣。
“言太平公主曾欲於陛下所食之天麻粉中下毒,此事確否?”
“玉娘(即楊玉環),太平公主時宰相七人,四五出其門下(1、《新唐書 卷八十三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 太平公主》“玄宗以太子監國,使宋王、岐王總禁兵。主恚權分,乘輦至光範門,召宰相白廢太子。於是宋璟、姚元之不悅,請出主東都,帝不許,詔主居蒲州。主大望,太子懼,奏斥璟、元之以銷戢怨嫌。監察禦史慕容珣複劾慧範事,帝疑珣離間骨肉,貶密州司馬。主居外四月,太子表追還京師。 時宰相七人,五出主門下。”2、《資治通鑒 唐紀二十六 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勢,擅權用事,與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太半附之”)。若欲有變,逕為之可,何須於阿爺(唐玄宗)所食天麻粉中投毒?此無知人之論也。”
壽王語及此,麵色愈發黯沉。
月愈深矣。遠處院落笙歌亦歇。
“儲嗣之爭,由來酷烈,未知——”
“玉娘(即楊玉環),唐三世以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之讖,以則天皇後為應。吾母亦武姓也。阿爺(即唐玄宗)於此讖至今心頭有忌,故母(武惠妃)後宮寵隆,宮中禮秩,一如皇後(《資治通鑒 卷二百一十三 唐紀二十九》上乃止。然宮中禮秩,一如皇後)。阿爺(即唐玄宗)亦屢有立其為後之念。以若立其為後,代之將來,唐三世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之讖亦為解。成之以勢。故此。吾母亦切以盼。惟吾於此事之成否,甚淡看之。”壽王言語愈淡下來。
十六 太平
開元二十四年,冬,十月末。
“太平公主以榮國夫人鹹亨元年(公元670年)卒(《全唐文 卷二百三十九 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後碑銘》“鹹亨元年八月二日,崩於九成宮之山第,春秋九十有二”),遂有祈福諸事,豈幼年即入道觀了麽?”
“玉娘(即楊玉環),榮國夫人鹹亨元年(公元670年)卒,太平公主為祈福,記名而已。其時皆長於公主院,未著道衣。惟榮國夫人卒數年後,吐蕃遣求婚。(唐)高宗天皇大帝、則天皇後不欲此,故言太平公主已入道。為拒吐蕃婚也。其時太平公主亦長居公主院,不衣道服。惟以此之名,築宮薰禮,拒和親事也。常日皆著公主常服髻飾(《新唐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太平公主,則天皇後所生,後愛之傾諸女。榮國夫人死,後丐主為道士,以幸冥福。儀鳳中,吐蕃請主下嫁,後不欲棄之夷,乃真築宮,如方士薰戒,以拒和親事”)。且太平公主常近佛門,屢興佛寺(《長安誌(宋 宋敏求)卷第八 唐京城二 次南進昌坊按唐人多雲晉昌坊然晉進義同東南隅興唐寺》“神龍元年太平公主為武太後立為罔極寺窮極華麗為京都之名寺開元二十六年改為興唐寺”)。實在初不過記名為祈福,後不過為拒吐蕃事,不便為尼,記名道觀,諸事便宜而已。故拒吐蕃婚前後,太平公主常日裏皆以公主常服髻飾,未久議婚,又出降之。”
“原來如此,吾亦甚奇,則天皇後生二女,一已早殤。安肯榮國夫人卒,使餘一又入道也。原來記名而已。”壽王妃(即楊玉環)聞壽王此言,為解。
“世間於則天皇後登帝位種種,或有言。何也?”
“玉娘(即楊玉環),男主國政自來已久,雖然,太後、後妃預政,朝之常式。然女帝者,上古事也。自多有以之言者。
則天皇後二聖名始,臨朝稱製,武周革命以繼。吾唐之屬,難免逆心,雖皆泛泛。中宗皇帝弘道元年即位,未久更之以睿宗皇帝,固自有因。睿宗皇帝數年,即行武周革命,亦自有故。
其時,天下屢變,君不能製,勢將危矣。況帝之登位,觀初所為,即可知其有否藏天下於登位先也。始若不見章度,安得望其後焉?
故中宗皇帝數月即更。睿宗皇帝數年則變。兩帝於其位初,天下欲動、且亦李氏屬者,不知凡幾。則天皇後觀此,若不自為,恐帝危時,天下未必不亦更革也。
再者,其時,唐三世以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讖,眾已鹹知。則天皇後若不自應此讖,必有繼之名以應讖者。則天皇後二聖理政久,複之臨朝稱製,百臣懾服。(唐)高宗天皇大帝早亦有傳位議(《舊唐書 本紀第五 高宗下》“三月丁未,日赤如赭。丁巳,天後親蠶於邙山之陽。時帝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天後。自誅上官儀後,上每視朝,天後垂簾於禦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帝欲下詔令天後攝國政”),至遺詔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唐大詔令集 卷第十一 帝王遺詔上 大帝(唐高宗)遺詔》“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此之種種,預之先矣。
故則天皇後革命,天下皆以為得序,未以為不可。或有言者,不過女帝當權而已。”
“說來則天皇後之政,亦曆曆也。”
“誠然。故未嚐不以之者。”